close

泰勒子爵的妻子是諾頓公爵千金、貴族音樂家伊琳小姐,兩人共同育有一兒一女,長子伊倫自幼聰明穎慧,天底下沒有什麼事能難倒伊倫,小小年紀天才之名便傳遍上流社會;相較於伊倫,次女依莎蓓拉便顯得遜色許多,較之長了她兩歲哥哥,她顯得內向而羞澀。
這對兄妹都繼承了母親秀麗的外貌,燦爛的金髮配上一對湛藍的眼睛,唇紅齒白的兩個孩子除了年紀的分別,幾乎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相似。若硬要說有什麼差異,那便是哥哥總是神采奕奕充滿好奇心,妹妹卻有些怕生,神情裡總是有些可憐兮兮的。
伊倫十分疼愛這個妹妹,在母親開始臥病在床的時候,幾乎都是他在照顧怕生的依莎蓓拉,而在伊倫五歲、依莎蓓拉三歲的時候,伊琳夫人因病去世後更是如此。

有了這樣能幹的兒子,泰勒子爵並未續弦,對於這位領地較小的沒落貴族而言,再娶一個能取代伊琳夫人的妻子不如多分點心照顧一雙兒女來得重要。基於這個信念,他在妻子逝世的那年便廣聘教師來教導伊倫和依莎蓓拉,也在那個時候,他才真正意識到他的兒子是個多驚人的孩子——伊倫並沒有辜負他的盛名。
教導他念書,他能過目不忘且倒背如流;教他古代詩文創作,他能即席仿作幾首,且同樣使用古語寫作而成;教導他天文觀星,他能精準地指出星座與相關天文知識,不過需要長久耐心的觀星工作卻在一陣子之後便被對此科毫無興趣的伊倫給淘汰;教導他數學,他能在短時間進步神速,在聘請教師一年有餘後,教師便不再教導他,而改用討論的口氣與他相處。
驚人。泰勒子爵對這樣聰穎的兒子感嘆連連,他真不知道他去哪生了個這樣的孩子。
伊倫是個不世出的天才,所有見過他的人都同意這一點。

而依莎蓓拉就顯得笨拙了。她年僅三歲,哥哥的教師群便對她充滿期待地進行英才教育,沒有哥哥的頭腦年紀又太小的她根本吸收不了鋪天蓋地而來的課業壓力。
可憐的小依莎蓓拉在一群而充滿期待的教師們手下辛苦地被課業追著跑,被繁重課業壓得喘不過氣。她苦讀、下了許多功夫,就是無法到達哥哥的境界──倒是伊倫應付功課綽綽有餘,他把這些多餘的時間拿來充滿愛心地教導妹妹。
小依莎蓓拉感到苦惱──她感激哥哥,卻在小小五歲、伊倫七歲那年就對老是依賴哥哥感到慚愧。

孩子氣的任性吧,伊倫這樣想。如果依莎蓓拉不讓他教導,那他花心思去應付功課有什麼用處?他對那些科目沒有興趣、更沒有將之作為未來的意願。讀了就會、會了就丟一邊,週而復始。
天才的悲哀?
沒有困難與探索的歷程,就不會擁有所謂的成就感。沒有成就感,等同於沒有學習真實感,悵然所失。每多接觸一個科目,變覺得自己又失去了某一部分的熱情──近乎被掏空。

伊倫很不快樂。

泰勒子爵看在眼裡,暗暗記住於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eam 的頭像
    feam

    Cafe′

    fea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